Python – None 值

Python 除了字串、數字等標準型別外,有一個特殊的基本資料型別 : None。
None值主要是用來表示空值,與 C++ 的NULL、nullptr類似,而最常出現的地方其實就是在函式的回傳值,如果函式沒有回傳值,預設情況下Python還是會傳回一個 None。
[ 閱讀更多 …]Python 除了字串、數字等標準型別外,有一個特殊的基本資料型別 : None。
None值主要是用來表示空值,與 C++ 的NULL、nullptr類似,而最常出現的地方其實就是在函式的回傳值,如果函式沒有回傳值,預設情況下Python還是會傳回一個 None。
[ 閱讀更多 …]雲端 X 會員 X 實體店,亞馬遜如何打造新時代的致勝生態系?
網路購物的興起,加上消費者重視的價值和消費習慣的巨變,暴露出零售店面過剩的狀況。
Amazon 本質是一間科技公司,不斷擴張零售業務,不僅透過增加產品類別 — 在這過程中顛覆了整個零售業,也加強娛樂製作、物流配送和技術能力,為消費者創造獨特、順暢和完全內嵌的體驗。
藉由併購 Whole Foods Market,Amazon 釋放出非常明確的訊息 — 零售業的未來是結合電子商務和實體店鋪的虛實整合模式( clicks and mortar )。
Amazon 重新定義超級市場 — 省去結帳櫃檯、發揮行動裝置特性、利用商店加速物流配送,以及最關鍵的,以線上服務不可能達成的方式與購物者互動。 未來的商店將往更體驗式和更服務導向的方向邁進。
不是單一個關鍵性的行為、一場大型活動、一項殺手及創新、一次純粹的好運或是一個神奇的時刻。 這個過程反而像持續地推動一個巨大、沉重的飛輪,不停滾動,給予機器動能直到達到一個突破點,然後一切將繼續自行推進。
Amazon’s vision statement is “to be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 where customers can find and discover anything they might want to buy online, and endeavors to offer its customers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s.”
Amazon 的使命宣言: 成為地球上最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讓顧客可以在線上找到任何他們想買的東西,並努力提供可能的最低價格。
飛輪的概念不是設計能一夜致富,而是與顧客建立長期永續的關係。 20 年如一日的將利潤投入進成長率的做法,讓Amazon 發展成市場的領導者。
有規模的創新。 創造敏捷而發達的文化,快速失敗、快速修正,結合Lean Startup的精神在內部創新。 Amazon 把失敗當經驗學習的心胸,讓它與p其他企業不同。
Amazon 的三樣支柱 : 市集、Prime、AWS
Amazon 實現成為 “世上最多選擇” 的夢想。 而市集也是豐富的利潤來源, Amazon 可以從每項商品的售價抽取 15% 的費用。市集成為僅次於零售商品的營收來源,也較AWS來的多。
Amazon後續也開放了自家的倉儲以及金流、物流系統給第三方賣家,讓第三方賣家也能使用Prime配送服務,當然Amazon也從中抽取了服務的費用。
而 Amazon的自有品牌進一步開始壓縮其他零售商的獲利空間,目前Amazon一百多個自有品牌當中,只有極少部分的名稱中有Amazon或者Prime字樣,幫助Amazon逐漸具備長遠的獲利能力。 在擁有可以蒐集關於購物者想要什麼的大量資料,辨識分析後排定自有品牌應該先投資在那些特定品項的優先順序,讓Amazon在自有品牌的勝率上處於競爭優勢。
就更不用提另外一項龐大的競爭優勢 : 能見度。 Amazon 透過演算法,能將購物者從競品中導向自有品牌,以及對競品廠商收取廣告費用,而顧客評價更進一步的降低購買自有品牌的摩擦,讓購物者更有信心嘗試一下。
從到貨速度的誘因,轉換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會員服務,包含內容串流、書籍借閱、相片儲存等。
最初從無限次數的兩日到貨服務,讓快速配送成為日常體驗而不是一種”偶發的失心瘋”行為。
Prime 是 Amazon 生態系的入場卷,包含免費配送到府服務、 Prime Now 一到兩小時到貨、影音串流、 Prime 音樂、Visa購物現金回扣、 Kindle 選書、 Prime 照片等。
Amazon 透過零售業深入用戶的生活,包含線上、線下,創造具有黏性又便利的生活型態,將便利性推進到另一個層次。
Amazon 從 Prime中得到什麼 ?
美國年收入超過$112,000 USD的家戶是Prime會員的占比為82%。 顯示 Amazon 已經把持相對富裕的客群。
而微軟、Google在這個領域緊追在後,目前AWS的市占超過50%,而AWS的網站流量佔全世界流量的1/3,是目前Amazon 利潤最高的金雞母。 而AWS服務也是Amazon公司先是個科技公司,之後才是零售商最好的註腳。
老一代重視擁有的消費主義逐漸轉移到千禧世代的體驗消費,比起擁有實體產品千禧世代的人更願意為了體驗買單。例如:旅遊、娛樂、外食、演唱會等。
Amazon 也因應消費習慣的改變,從純電子商務跨足傳統實體零售。O2O (Online to offline) 已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趨勢,電商巨擘Amazon 和阿里巴巴,推出從融入科技的書店到免結帳超市等新零售概念,向零售界發出清楚的訊息,表明它們對未來的願景絕對包括實體店面。
馬雲認為: 純電商將被簡化為傳統業務,且被新零售概念 — 跨越單一價值鏈的線上、線下、物流和數據整合所取代。
知識就是力量,智慧手機以及無線網路的普及,賦予消費者更大的權力能夠快速的比價各種不同的通路與渠道的價格、品質。而 Amazon 結合數不盡的產品種類和眾多的顧客評論,讓 Amazon 成為了購物前可靠又方便的資訊來源,事實上,Amazon 也成為了 Google 在搜尋的最大競爭對手,在搜尋商品時,已取代Google成為了第一選擇。
BORIS (Buy online return in store) 網路購買店面退貨,是多通路零售商另一個機會,得以利用其實體商店搭上線上零售成長的順風車。 根據UPS的說法,將線上訂單退貨回實體商店的購物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店內買了別的東西。
線上顧客取得成本攀升,而大多數的中小型線上零售商僅透過 Google 或者 Facebook等廣告商取得流量,單一顧客取得成本逐年攀升,而線下商店所帶來的過路客、曝光轉到線上商城的顧客,已經越來越有價值。
而Amazon的實體空間主要是展示其設備或者充當線上訂購的取貨點。2015年推出的實體書店是第一次仿效數位銷售和定價。 應用二十年來的線上書籍銷售經驗來建立一個整合線下和線上書籍購物優勢的商店。 店內展示出對購物者有幫助的網路評論,結合星等和顧客評價數。 產品推薦也在實體貨架上呈現,像 “如果你喜歡這個,那你會愛 … “。
Amazon實體書店中,店內書籍沒有價格牌子,取而代之的是購物者必須掃描該物品 — 如果他們是Prime會員,會獲得優惠價格,非會員則支付原本的訂價。
在顧客至上的零售環境中,Amazon 努力創造無摩擦力的顧客體驗流程。 科技的廣泛導入讓這件事情成為可能,早期電商高達約70%的購物車遺棄率,透過包含 一鍵購買、Prime 的免運費、隔天到貨 ,以及AI的導入讓智能推薦成為購物的好夥伴。
Amazon 更向第三方業者推出了 Amazon Pay 服務,可以讓其他電商業者透過該服務,讓顧客選擇使用他們儲存在 Amazon 網站裡的信用卡和配送資訊。
人工智慧與聲控更成為了零售的新領域。
透過 AI 的演算法輔助,Amazon 可以早在一年半以前,預測所銷售的數億種商品的需求量,進而預先存放相關商品到離鎖定顧客較近的倉儲當中,從既有的供應鏈中擠出更多效率。
倉儲機器人更能夠透過自動化訂單履約系統,協助人員上架、撿貨、出貨,讓貨架到家的時間盡可能縮短。
Alexa 更是 Amazon 企圖打入家中的野心之作,透過智能助理管理家中大小電器到透過語音購物,直送到家,使一鍵購買到用說的購買成為現實。
Amazon 打造自己的物流、倉儲為了爭奪最後一哩的競賽, 透過置物櫃、店內取貨的方式,降低送貨成本,從無人飛機到跨國貨機,Amazon 在零售的領域探索各種科技的可能。
只要能讓顧客的體驗更好,為什麼不呢?
如果網站的跳出率過低(像是<5%)表示網站的設置出了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通常會看到跳出率在50%-70%之間。低於50%的情況很少見,高於80%的情況大都是在廣告的登入頁或者是文章與搜尋的關鍵字連結果低。
前一陣子在設置Google Analytics時,發現網站的跳出率從 60%上下降至1%多,但卻遲遲找不到原因出在哪邊,前幾天總算找到問題,寫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如果有人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解決。
很明顯的可以從圖上看的出來網站的跳出率遠低於正常值,直到最近更改了設定後,才恢復正常的數值。
之前搜尋跳出率過低的原因,Google 告訴我說是 Analytics的代碼插入兩次,只要刪除出現超過兩次的 Google Analytics(分析)代碼 ,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但我遇到的原因卻不是這個,因為我是使用Google Tag Manager去做Google Analytics的代碼追蹤,也確定GTM的代碼只被植入一次,並沒有重複插入代碼的問題,之前卡在這個地方卡了好幾個月。
直到最近有時間再好好看了一次Google Tag Manager裡面的內容,並且找到對應的原因了。
裡面跟Google Analytics有關的有三個,而跟跳出率相關的其實是Google Analytics新版的GA4設定與舊版的GA通用設定有所衝突。
如果需要同時使用新版的GA4與舊版的GA,需要將Google Tag Manager中追蹤GA4的代碼設定中的
載入這項設定時傳送一次網頁瀏覽事件
請勿勾選這個選項,維持空白。
這樣子,原本網站的跳出率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雖然跳出率比起原本的1%高了幾十倍,但這才是正常的跳出率 XDD 。
人還是要面對現實的。
希望在這次的疫情下,身在台灣的各位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是我對於睡眠產生興趣後所看的第二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 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柏克萊大學的精神科學暨心理學教授,在看完 Master Class中 Matthew Walker 的 Teaches the Science of Better Sleep 課程後,才找到這本書的。
而這本書比爾·蓋茲的2019冬季書單有推荐過,他說這是本「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profound book」。
而第一本書是前陣子有分享過的 醒來-時間生物學教你得到優質生活與睡眠。
作者 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 是研究睡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權威,也是現代關於睡眠科學的重要推動者,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彙整相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科學文獻的資訊梳理給讀者,詳細的說明睡眠的各種面向,也給出許多實用且破解迷思的睡眠建議。
睡眠在人生中占據了如此龐大的時間,自己對於睡眠的認知其實相當淺薄,將睡眠當作習以為常的事物,存在於周遭,卻從未了解。
年輕的時候肆意熬夜追劇、打電動、看小說,年紀漸長有了孩子後,更隨意地將原本珍貴的睡眠時間用來做其他的事,捨不得睡覺,直到對了睡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決定將睡眠的優先順序擺在第一順位,這是本會讓你對習以為常的睡覺,產生更多了解的科普書。
蓋茲也說: If your New Year’s resolution is to be healthier in 2020, his advice is a good place to start.
睡覺可以讓你更有競爭力、更健康、更有創意。
睡眠在地球上是和生命一起演化的,就像DNA等基本特徵,幾乎所有生物都會睡覺。 「如果睡眠沒有提供任何關鍵性的功能,那就是演化犯下最大的錯誤。」
在我們睡著的時候,大腦依然忙碌。但到底腦袋在睡眠的時候都在忙些什麼?
科學家把睡眠分類成兩種型態,依據人類眼睛的動作分為:「非快速動眼睡眠」(Non – REM) 和「快速動眼睡眠」 (REM)。
入眠初期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淺層睡眠,關鍵功能是淘汰、清除不需要的神經連結,其實就是將不需要、重複的記憶遺忘。就像是你不會記得一年前的某個中午吃了什麼午餐,就是這個階段的工作,清除不需要的記憶、為新的記憶留出學習的空間。
接下來前半夜會進入 「非快速動眼睡眠」 的深層睡眠。
關鍵功能則是將短期記憶從海馬迴中送入長期記憶區、 處理新的事實、技能,剔除雜訊且鞏固記憶及強化免疫力。
如果想要睡覺起床後,感覺神清氣爽,這個階段的深層睡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後半夜進入「快速動眼睡眠」後,開始會做夢,具有加強神經連結、強化創意為新的資訊建立彼此連結,並與過去經驗結合,洞見與創意大多來自於此。
作夢(REM期)的另一個功用,是撫平情緒的創傷、難過、憂鬱等情緒。
常常在睡一覺後,就感覺好多了,其實就是後半夜的REM期,會將強烈的情緒從腦袋中慢慢撫平,只留下大部分的記憶與平靜許多的感受,撫平強烈的情緒衝擊,是REM的作用之一。
【時間會弭平傷口】,就科學的角度而言,是做夢才真的會弭平心理的傷口。
由於演化的關係,人類的作息呈現不同的形態。
喜歡早起的早鳥晨型人( 5-6點起床 ),佔人口比例40%。夜貓子偏好晚睡 ( 半夜12點以後),佔人口30%。剩下的30%在兩者之間,稍微往夜型人的方向偏。
之前分享過的【醒來! 時間生物學教你得到優質生活與睡眠】,也提到為什麼演化讓所有人在不同時間作息?
在穴居人時代,晚上由年輕人守夜,到凌晨時由老年人交棒,而壯年人則是在白天長時間的工作、狩獵。
所以年輕人很晚睡很晚起床,壯年人會是日行性的生物,作息正常,直到年老,作息會逐漸改變成9-10點前睡覺,很早約五點就睡不著了。
穴居人時代,為了部落的生存,需要各個時段都清醒的人。
這是演化上留在我們身體基因內的故事。
對於長期缺乏睡眠的人來說,補眠可以讓身體獲得短暫的睡眠補償,清償積欠已久的睡眠債。
但是,補眠無法彌補所有損失。
睡眠缺乏最主要會影響的是深層睡眠與後半夜的快速動眼期都會減少。
當天原本要鞏固的新技能、新學的知識,忘了就是忘了,怎麼補也回不來。
所以對於假日補眠,作者並不鼓勵。
以生活作息的分布來說,人類的睡眠型態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一段式的睡眠,通常是夜貓族的生活作息,會睡到10點以後,起來活動到半夜才會進入另外一段睡眠。
另外一種睡眠型態就是兩段式的睡眠,晚上會有一段較長的睡眠時間搭配中午一段短暫的午睡。
目前兩段式睡眠是人類睡眠型態的主流, 在人類學、生物學、遺傳學上都有充足的證據表示進行午睡是更符合人類所需的行為。 「午餐後精神不濟」、容易打瞌睡 ,特別是學生因為本身的課程型態更接近晨型人,更需要午睡,能讓腦袋快速回復活力,為下午的課程與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研究指出,現代社會取消午睡的結果,對健康與生產力已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目前像是 Google 特別為員工訂製的睡眠倉,都是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與依據,讓員工進行午睡以提高下午的生產力。
午睡是特別適合晨型人的生活作息,只需要約30分鐘的午睡就足夠了。
很多人誤以為睡前喝點小酒,茫茫的更容易入睡。 但研究顯示酒精在藥物上的分類屬於鎮靜劑,它會與腦中的受體結合,防止神經元送出電脈衝,喝酒後所進入的睡眠與自然睡眠的腦波不同,反而更接近輕微的麻醉。
酒精以兩種途徑破壞睡眠,第一種是睡眠的片段化,讓人在夜裡醒來數次。 由於是不連續的睡眠,因此也缺乏修復的效果。
第二,酒精是我們已知抑制快速動眼睡眠最有利的物質之一,換句話說,喝酒後會讓你睡覺不容易作夢。
而孕婦則需要盡可能滴酒不沾,因為酒精會干擾腹中胎兒的睡眠。
懷孕母親喝下的酒會通過胎盤屏障,影響發育中的嬰兒,導致嬰兒無法作夢。而嬰兒若被剝奪了最具整合與創意力效果的快速動眼睡眠,會妨礙和扭曲寶寶的腦部發育。
同樣的,哺乳期間飲酒也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睡眠,讓寶寶無法正常的作夢。
青少年的晚睡晚起其實是符合演化的。 在穴居人時代,晚上由年輕人守夜,到凌晨時由老年人交棒,而壯年人則是在白天長時間的工作、狩獵。
由於內在的生理時鐘,讓青少年的睡眠節律往後延,導致青少年很難早睡早起。這是很難透過意志力去克服的。
強迫青少年早睡,例如要他們10點前就寢,就等於是叫父母自己晚上8點就寢,是根本難以入睡。另外,強迫青少年早起,也等於剝奪睡眠後段的快速動眼睡眠的精華。
所以父母在對於青少年無法早睡早起,是真的需要多點包容的。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有三個改變:(1)質與量降低;(2)效率降低;(3)時機受干擾。
年紀越大,由於內在的生理時鐘會慢慢變的不明顯,睡眠相關的激素如褪黑激素、腺苷錯亂讓老年人容易遇到睡眠的問題。而許多與老化有關的健康問題,例如老年癡呆,與睡眠質量有強烈相關。
睡得少不代表不需要睡覺,反而要想辦法改善睡眠。
老年人其實需要的睡眠與年輕人並沒有差別。
健康的三大支柱:「睡眠、飲食、運動」,其中睡眠是最重要的,稍微動搖睡眠品質,就會發現控制飲食與運動的效果不彰。
超過二十項的大規模流行病研究顯示睡眠與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心臟病、肥胖、失智、糖尿病、癌症,都與缺乏睡眠有強烈的因果關係。
其中長期的睡眠缺乏與失智的風險呈現高度相關,這也是老年人較容易失智的原因,也因此有老人痴呆的病名。
所以家中如果有老人的各位讀者,確保年長者的睡眠品質與狀況,是預防未來癡呆與各種文明病很重要的一環,預防更勝於治療。
疲勞駕駛其實跟酒後駕車一樣危險。 如果酒後駕車加上疲勞駕駛,危險成指數上升。
疲勞駕駛導致的事故有兩個主因:
駕駛完全睡著較少見,但長期遭受睡眠剝奪的人,很容易發生微睡眠。短暫幾秒注意力喪失的駕駛甚至不會踩剎車,足以釀成致命車禍。
若開車途中感到睡意,絕對要到路邊或休息站小睡20分鐘,醒來後再等20分鐘擺脫睡眠慣性後才上路。
作者用紮實的研究資訊佐證,人類的最理想睡眠時間是8小時。
任何說自己只需要小於7或6小時睡眠的人,其實都在不知不覺間,讓生命遠離最好的身心狀態,無法把身心潛力發揮到極致。
它的效用是鎮靜劑,效用是把腦部較高階的皮質區擊昏。
也就是,雖然你看似入睡了,但是非快速動眼睡眠與快速動眼睡眠兩者都受到干擾,長期下來會持續影響記憶能力與學習創造的能力。
作者建議使用「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代替原本的安眠藥,從行為面著手進行自然睡眠。
讀完《為什麼要睡覺?》後讓我開始記錄每天睡眠的狀況,透過了解原來睡覺除了復原的能力之外,還能提高創意與生產力,更別提許多額外帶來關於健康的好處。
進一步的,對於自己的爸媽,也更可以提供有效且具體的方式,幫助他們去改善夜間的睡眠品質,降低他們未來遇到老人癡呆的風險。
最後,我誠心推薦這本書給以下族群:
當然其實這本書真的適合每一個人,畢竟睡眠佔人生的1/3, 如果不了解,其實對於睡眠很容易就忽視過去,進一步的,很容易就讓自己的身體被輕忽了。 在現代文明病盛行的年代,睡眠科學真的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基本的認知與了解,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從演化學來看,身體上現代人與幾千年前的穴居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一個已經演進了數十萬年的人體系統,自然有它原本的規律與法則,而現代人由於科技的推進,遠遠超出了身體基因層面上的演化速度,導致現代的生活違背了自然( 因演化而來的生理規律),而產生了過勞、憂鬱、睡眠障礙、或上癮等精神疾病。
這是本現代人的身體使用說明書,了解身體,從而調整作息與其中的必要性 。
這個內在時鐘其實就是人們的生理時鐘,基本上,是不因為意志而能夠調整時差的。 內在時鐘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吃飯、現在是否該睡覺了、精神好不好、注意力是否集中,都是與自己的生理時鐘相關。
外在環境的光暗變化,是生理時鐘很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標。
人體的視網膜上有含有 “黑視蛋白” 的細胞,將外在環境的光線資訊告訴大腦,而大腦透過釋放激素,告訴你身體的作息時間。
知道這件事有什麼用 ? 這代表如果不是正確的去使用生活的光線, 就很容易干擾到自己的生理時鐘,最直接的關聯就是白天精神不繼與晚上睡不好。
白天去曬曬太陽,十五分鐘就能讓身體對時,也會讓晚上比較有睡意。 如果白天都待在室內,需要開燈讓室內光線充足,白晝燈才有類似陽光的效果。
由於穴居人晚上並沒有燈這個發明,也因此類似白天的白晝光,其實會影響身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影響晚上睡眠品質,研究顯示唯一不影響的燈光是較為昏黃的黃光,而手機與電腦的藍光都是較類似白晝的短波長光,會影響身體褪黑激素的分泌。
告訴你什麼時候睡覺是生理時鐘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白天晚上的光線使用,要非常的注意喔!
因為神經系統的組成,需要睡眠來讓大腦清除白天所產生的廢物與休息。
提供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就是在 “對的時間,做對的休息”。
好好地睡一覺是必須的。
大多數人需要睡超過八個小時,這個時間跟基因有關係,一般來說女生需要的時間大於男生,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呈現常態分佈,最少從5小時到最長需要10個小時都有。
其實隨著年紀, 內在節律的作息也會改變,以新生兒需要睡16-18小時,隨著年紀漸大,所需睡眠會慢慢跟大人類似,但小朋友所需的睡眠仍然會比大人還要多,直到青春期成年後,會有一段時間是天生的夜貓子。晚上精神會很好,但白天會想睡覺,典型的大學生的生活作息。
在穴居人時代,晚上由年輕人守夜,到凌晨時由老年人交棒,而壯年人則是在白天長時間的工作、狩獵。
所以年輕人很晚睡很晚起床,壯年人會是日行性的生物,作息正常,直到年老,作息會逐漸改變成9-10點前睡覺,很早約五點就睡不著了。
穴居人時代,為了部落的生存,需要各個時段都清醒的人。
這是演化上留在我們身體基因內的故事。
早餐與午餐多吃,維持早上的活動與能量所需,晚餐減量,並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九點過後就禁食了。 這樣的吃法,是身體演化上最習慣的方式。
晚上吃太多,會讓身體以為仍在早上,精神會比較好,導致晚上要睡覺時比較難入眠。畢竟穴居人是日行性動物,晚上沒有燈,而且那時營養比較不好,許多人都有夜盲症,休息降低能量消耗才是夜晚的主旋律。
從最初想讓孩子有台灣本土的優質童書配音 《 給台灣囡仔的自製童書 》到希望長輩能與孩子多點互動, 用台語講故事給孩子聽的《台灣囡仔的台語童書》。
故事是從 Kuowei Cheng 鄭國威 主編的 天然統世代 一文開始的。 這篇文章在我們小小的團隊獲得了許多的共鳴與討論, 身為 App 的從業人員, 對於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國產製的內容會成為將來自己小孩成長階段唯一可大量接觸的內容, 感到了不安。
但老實說, 心中想的其實是 “ 反正還有許多國外的優質兒童App, 只要做好選擇跟控管, 情況應該不至於這麼糟糕吧!? ”
5/25 中午與同事吃飯的時候,打開 AppStore 時驚呼了一聲
喔喔喔!!! 我們上蘋果推薦了!
在這次被蘋果編輯推薦前, 對於 AppStore 的推薦一直抱持著許多好奇以及憧憬, 終於有機會解鎖這個成就, 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感到由衷的開心與喜悅。
經過一整個月的數據收集與沈澱, 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呆呆童書這次在蘋果推薦後的數據。
[ 閱讀更多 …]
在Swift開發中 Xcode 的使用佔了大部分的開發時間, 想要節省開發時間, 快捷鍵的使用是需要修煉的, 習慣快捷鍵的使用後,累積起來節省的時間是相當可觀。
Xcode -> Preferences->Key Bindings會列出所有的快捷鍵。
下面列出我個人覺得最常用到且需要刻意練習的快捷鍵。
[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