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圖, 是我們團隊在設計最新的產品時, 遇到瓶頸時, 回過頭來所做的設計文件。
設計新產品的時候, 很難像是工業產業那樣, 經由工作管理, 產出一致性、 可預期性的結果。 因為突破性的想法, 本質上就是無法預測的事物。
當開始進行原創設計的時候, 有點像是探索之旅: 就像哥倫布一樣, 在旅程初期只是想要前往印度的路線, 結果最後發現了美國; 雖然與原本的目標完全不同, 但結果可能更加珍貴。
Design Step1 : 定義產品的願景
設計產品就是將設計者想傳達的概念、 想法, 透過產品, 讓使用者體驗。
如果想讓團隊對產品充滿認同感跟熱情, 參與設計是很好的途徑。 有趣的是, 在還沒開始讓團隊成員好好地針對這個問題思考時, 每個人腦中想像的產品概念差距是非常大的。
這第一個步驟, 就是讓設計團隊釐清, 到底想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問團隊這個問題前, 至少需要有些很粗略的概念跟想法。 Ex. 透過遊戲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
讓團隊成員每個人對於粗略的概念跟想法開始做腦力激盪, 將每個人腦中的想法透過一張張便利貼或者文字, 整合在白板上, 是我們團隊蠻常看到的腦力激盪(Brain stroming) 的景象。
Brainstroming開始時並非是批判思考和懷疑的時間, 而是用盡所有力量讓各式各樣、 各種層面的想法填滿整個空間。
關鍵在於 “發散” 和 “快樂”。

還有前一天晚上充足的睡眠。
腦力激盪常常像是開啟了一個潘朵拉的寶盒, 各式各樣的想法跟概念在空間中流竄, 需要有人掌握節奏, 並讓團員們可以再發散以及收斂兩種不同的思維中切換。 基本上人們沒有辦法同時運用創造力以及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 所以讓每個人處於相同的ON/OFF 狀態是必要的。
想要達到ON的狀態, 必須有一個舒適的環境, 邀請所有人進入一個充滿歡迎氣氛的空間。 在敞開心胸無需防備犯錯的氣氛下, 才能探索以前沒想像過的可能性。
相對的OFF則是將想法帶向結論, 從思考模式轉換為行為模式, 同時將許多不同的想法整合, 或者是從中選擇可行的想法, 找到想法的下一步作法, 是這個階段的一個重點, 如果找不到可行的下一步, 直接放棄掉點子也可以。
你只需要選擇一個點子來做。

選擇最好的點子, 其實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卻困難。
什麼是最好的點子? 在團員的喜好以及價值都不同的情況下, 具有獨創性跟很特別的點子, 往往並不受每個人所喜好。
如果是以投票的形式來找出最好的點子, 往往點子會變成還蠻不錯, 但好像少了點什麼。 所以在團體中, 最好的點子往往不夠好, 但透過投票會讓這點變得很不明顯。
與其說選擇最多人覺得好的點子, 不如找到某個人對其愛不釋手、 欲罷不能的點子。
如果有個人對你說, 他已經想好下一步要怎麼做測試, 要怎麼把點子做出MVP, 這點子可以怎樣解決他的需求 …
這樣的點子通常是具有原創性跟獨特性的, 但卻不見得是大多數人思考跟解決問題的方式。
留下這樣獨特的點子當作火種, 去掉好的點子, 普通的點子, 再一次進行腦力激盪會議。
直到獨特的點子所解決問題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 “哇” 的讚嘆聲。
恩, 那就是它了!
直到整個團隊都真心喜愛某個點子, 這時候通常會有很多次的討論, 丟掉很多的點子, 還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每個人的想法。
共同喜愛擁有的點子, 距離產品的願景還有一步之遙。
產品的願景是這個點子最後會帶我們到哪裡?
大家想像中的產品願景都不太相同, 但最後讓每個人對於產品各自描繪出的美好想像, 成為團體共同擁有一致的願景, 是很重要的。
共同的願景會極大的激發整個團隊的熱情跟動力, 越具象跟越一致, 團隊的凝聚力跟對於產品的認同就會越高。
花時間讓大家都想往那個願景走, 讓團員由衷地愛上那個產品願景, 會是團隊在面臨困境時, 不斷的努力尋求出口的能量來源。
共同一致的目標, 是團隊凝聚的必要條件。
撰文於 May 1, 201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