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應該輟學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嗎?

剛看了 鄭伊廷 (Yi-Ting Cheng)為什麼你應該輟學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這篇文章, 在去年邁入三字頭的年紀後, 轉過頭來思索這將近二十年的學生生涯在生命中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很有趣的是, 我得出的論點:

追求自己的人生其實跟你輟不輟學沒有關係啊 …


前十年的學生生活中, 其實我不是為了自己在念書, 很多的補習、 考試、 競爭, 幸運的是, 似乎這些都難不倒我, 在很多同學的父母口中常出現的: “你學學人家誰誰誰, 考試都考 … ”。
我就是那個被拿來比較的 “好棒棒同學”, 有趣的是久了真的也會有種醺陶陶自己好棒棒的心態形成, 於是, 就更加認真地成為別人眼中的 “好棒棒同學”, 或許這就是真實人生的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這樣的前提下, 說真的, 學校生活真的蠻有意思的, 因為老師喜歡你、 家長褒獎你、 同學崇拜你, 這十年的教育只有一個價值觀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裡: 成為每個人眼中的模範, 你可以活得很滋潤。

當然跟著這個價值觀刻在我身上的還有許多對應的技能:

  1. 不錯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
  2. 設定目標、 計畫、 實踐並實現目標的能力
  3. 不做 “多餘的事”, 阻礙自己實踐目標

鼓吹學校教育者會說:Everyone wants to be a top student and attain good results 作者說:如果你強迫自己學一門你根本不喜歡而且根本沒有好理由去學的知識,那一定是周遭的一些社會制約,比如說父母或同儕壓力。

所以你等於是被他人控制,違背自己的自由意願,去學一些你根本不喜歡的東西。而當學習表現良好,則會被獎賞。 所以邏輯上來說,最好的學生,就是一隻機器人。為什麼他要努力成為一隻機器人?

文章中的小孩說得一點也沒錯, 最好的學生就是一隻機器人, 因為讓自己只專注在課業上, 減少自己的慾望, 才有辦法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當你只想完成一件事情時, 自然就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隻機器人, 因為這樣效率最高。

在無法選擇自己生活, 得靠父母養活的未成年學生時代中, 輟學根本是個假議題。
然後我很幸運跟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一中。
在一中, 身為學生是很自由的, 因為你的師長相信你比起同年齡的人, 在讀書考試這方面, 你沒有太大的問題。
自由帶來的是選擇。 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學生跟過什麼樣的學生生活。 給了一個機器人自由, 會帶來什麼結果?

是迷惘。


可以說, 一中的自由環境讓我的青春叛逆期, 更加的變本加厲。

 

還記得一開始是對於唸書考試的迷惘, 起因也很單純,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唸醫科, 未來當醫生平穩富裕順利的過完人生。

 

如果是個機器人, 接受指令並良好的完成指令, 是他的天職。 但在一中的環境下, 漸漸地並不滿足於當個唸書好棒棒的乖學生。

 我在想, 除了全心投入在唸書中, 考上醫科外, 我還有其他可能性跟選擇嗎? 我被父母簡單的期望, 跟自己依著這期望所想像的人生給嚇壞了。
於是我迷惘了。 迷惘著那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未知並不可怕, 因為那代表著無限的可能性。 可怕的是已知。

 
迷惘帶來痛苦跟反抗, 當試著去擺脫迷惘時, 每個人會選擇的做法都不相同。 當時的我選擇了大多叛逆期學子會做的做法, 做跟“長輩” 希望我們做的事情相反的事。
 

長輩說: 現在不要談戀愛 … 長輩說: 現在要好好唸書 … 長輩說: 考醫科當醫生很好啊 … 長輩說: 現在玩社團不好好唸書以後就會 …

 

長輩怎麼說, 我就怎麼反著做, 叛逆並不快樂, 但反著做感受到的是自我跟自由

 

這時的我們, 需要的不是指令, 而是一段可以讓自己選擇使用的空白時間, 用各種方式重新思考定義自己, 跟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 “誰誰誰告訴我們怎麼做最好” …


或許有些人在生命中比較自由的大學時期才遇到這樣的自我質疑階段, 那很幸運很好; 但我想也會有許多人在不自由的國高中時期, 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那也真的很好, 因為困境才真的可以造就獨一無二獨特的自己。 就像新加坡的Amos Yee, 做了自己人生的選擇 。

 

叛逆需要勇敢, 而勇敢書本教不了你。 不夠勇敢豁出去的我, 只能靠學校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我去碰撞跟失敗。

 

放棄最在意的分數, 不念書考個零分是什麼滋味? 放棄原本有的好學生包袱, 開始翹課、 撒謊、 作弊, 也懂得什麼是內疚不安。

 

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來唸, 就只唸自己喜歡的科目, 考不到第一名了, 卻能在很少數的科目中做到頂尖。

 

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逐漸的能夠在心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對錯。

學校不是只給你知識跟考試的地方, 是唸完書出社會後才逐漸有的感受。

不過這三十年, 我學會了一件事, 就是每一個機構, 每一個部門, 每一個崗位, 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不管明也好, 暗也好, 第一步, 就是把它學會, 不過很多人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就已經死了, 知道為什麼嗎? 自以為是。 第二步, 就是要在這個遊戲裡面把線頭找出來, 學會如何不去犯規, 懂得如何在線球裡面玩, 這樣才能勉強保住性命。 梁家輝 ● 寒戰

所以當學校文憑與知識不再是美好未來的保證時, 學生要做的也就逐漸地從記憶正確的答案, 變成思考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回答, 從中摸索並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如果說答案跟知識是魚, 那麼在學校就像是在養殖場, 社會大環境就是在海洋, 想要如何學會釣魚, 選擇怎樣的環境, 還是在於學生個人。 至於有什麼收穫, 跟所選的環境, 才有很大的關係。

 

孟母三遷, 是個成語, 也可以是個生活的智慧。

 

當然選擇想要的人生, 可以改變。 是否要使用學校的環境或資源, 也僅僅是個做法, 假設有更好能幫助你選擇的環境, ex. “輟學在家, 擁有更長的時間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 作嘗試、 學習來走自己選擇的人生路。” 那也很棒。

 

人生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選擇所組成, 選擇自己想要的, 為此努力負責, 那麼就是一個好選擇。

 

學習不是在學校而已, 在全心投入自己的選擇時, 學的不只是知識, 更多的是智慧。

而很慶幸的是, 當時能在學校迷惘, 去碰撞與失敗。

撰文於 July 3, 201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